中文
QR

产业观察 | 服装产业带新一轮破局

2025-02-17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3.8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增速较上年回升4.8%;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5%,增速较上年回升0.3%。行业整体平稳。

  2025年,此种平稳将迎来挑战,服装产业带的供应链也面临新一轮的破局。

  2月开始,美国就发布行政令,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对中国进口的服装关税水平维持在25%左右,其中化纤类服装的进口税率较高,如化纤质地的毛衣进口税率为32%,而棉质毛衣的税率约为16.5%。在上述新征额外10%的关税后,来自中国部分服装产品最高关税达到42%左右。

  此后数日,美国方面又在“800美元免税政策”上来回摇摆。一开始传出即将取消该政策,这意味着,无论商品的价值是多少,只要是中国(包括香港)制造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都需要缴纳额外的关税。原本的“小额快速清关”模式不复存在,卖家还得按照商品的HS编码(商品分类代码)缴纳对应的关税。其后,美国又决定恢复相关优惠政策。

  关税的不稳定生态,给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带来了冲击,特别是服装产业。多位从业者表示,最直接的影响是成本上升,如果提高售价,市场竞争力又受到影响。破局还需另觅途径。

  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部分产业链,是破局方向之一。公开报道显示,伟星股份、华孚时尚、百隆东方等多家上市公司已在东南亚国家有产业落地。前不久也传出,广州一家快时尚跨境电商巨头也正在计划让一些供应商在越南增设新生产线,并给出相应采购激励措施。

  有分析称,服装产业过去几十年的崛起,特别是珠三角的供应链集聚效应,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红利之上。近些年,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土地成本攀升,珠三角服装企业面临"每件T恤利润可能不足0.5元"的生存困境,企业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价值链攀升。产业外迁不应简单理解为产能流失,也是企业适应全球化浪潮,布局动态弹性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产业迁移带来的"腾笼换鸟",也正在重塑中国服装业的全球竞争维度。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提出担忧。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的研究就指出,产业外迁将加剧我国制造业发展过早过快减速风险,需警惕出现产业“空心化”风险,制造业主体被挖空,产业演变为服务业、金融业、贸易业为主。罗志恒认为,产业链转移并不必然造成产业“空心化”,但是若不能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或产业流出速度过快,易造成产业“空心化”,且短期难逆转。受产业迁移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岗位规模缩减。

  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2025年服装产业链已走到抉择的路口,行业头部平台型巨头们的破局战略值得期待。


扫码了解更多

搜索中心

×